2020-11-15 来源:大国资讯
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具典型性的一条生态河流。但是现在的长江“病”了,鱼也越来越少了,有些鱼种甚至灭绝,一些流域出现“无鱼区”。保护长江,刻不容缓。“共抓大保护、不搞大开发”。根据中央部署,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从今年1月1日起实现全面禁捕,“一江两湖七河”将从2021年1月1日起实行10年禁捕。长江禁捕由农业农村部牵头抓总,发展改革委、公安部等12个部委共同全力推进。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,现在长江禁捕情况如何,渔民们的生活怎么样,禁捕的重点难点又在哪里呢?
近年来,受水域污染和过度捕捞等活动影响,长江流域生态功能退化严重,渔业资源恶化加剧,长江水生物种严重衰退,一些物种濒临灭绝,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“无鱼”等级。
说起长江鱼类资源枯竭,安徽马鞍山的渔民三姑娘有着切身感受,她在江上捕了二十多年的鱼,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,最近几年捕到的鱼不仅越来越少,个头也越来越小,一些珍稀的鱼类更是难得一见。
三姑娘,在家里排行老三,登记户口时,父母的随口一说,成了伴随她一生的名字。她在长江边出生、长大,1995年,她嫁给了渔民张周华,两人以船为家,过上了“靠水吃水”的日子。
世代打鱼的人都懂得,靠水吃水,要有一定的底线,不能竭泽而渔。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这条底线被突破了,每个人都费尽心思地想多打鱼。
2019年1月1日,农业农村部、财政部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三部委联合印发了《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》,对十年禁渔给出了明确时间表:2019年底前,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区要完成全面禁捕,停止所有生产性捕捞;2020年底以前,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护区以外水域要实现全面禁捕。
2019年,马鞍山在全国率先实施禁捕退捕,长江干流和重要通江支流沿线的渔民要全部转产。虽然想到会有这么一天,但真正接到通知时,三姑娘和其他渔民一样,还是有些措手不及。
马鞍山市雨山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局长吴继飞说:“渔民有他的特殊性,他们上岸之后就跟失地农民一样,什么都没有,而且大多年龄偏大,还没有文化,生活上会面临很大问题。怎么妥善安置这些渔民,对我们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。”
怎么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?马鞍山做的第一步就是为上岸渔民建档立卡。据统计,马鞍山全市上岸渔民共计2984户10757人,是安徽省沿江地区退出渔民人数最多的地市。建档立卡为的是摸清底数,并据此为上缴渔船渔具的渔民下发补贴。
2019年5月,三姑娘一家签了渔船拆解协议,拿到了住家船、生产船、辅助船和过渡性补贴。此外,建档立卡后,还可以及时了解上岸渔民的需求。
上了岸,渔民们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在哪住,怎么安家?马鞍山市雨山区提供了两个安置小区供渔民选择,在过渡期间,政府提供廉租房,并且发放生活补贴。拿到了渔船补贴和生活补贴的三姑娘家在市中心的安置小区买了房,搬进了90多平米的新居,正式告别了“水上漂”的日子。
为打消上岸渔民的后顾之忧,马鞍山将16周岁及以上的退捕转产渔民,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,给予代缴1500元或2000元的保险费,连续代缴15年。
虽然住房有了着落,还有了养老保险,但很多渔民心里还是“漂着”,他们最大的担心就是自己上岸了,到底能干些啥。读书少、年纪大,这些都是他们重新就业的“硬伤”。
安家容易,安心难。这些也是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难题,为了能让渔民上岸后稳得住,获得稳定的收入,顺利实现转产就业,马鞍山市出台了多项就业帮扶政策,并通过专场招聘会、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多种形式,为渔民解决就业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