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 史海钩沉

中印战斗林彪恼怒,刘伯承一记奇招解放军笑了。

2018-12-22     来源:大国资讯   

1962年10月的中国和印度的边境战争,从印度军队开始侵略挑衅,到中国军自卫反击大获全胜结束。战争之后在总结这场战役的特点时,罗瑞卿总参谋长用了一个字——“乱”。而造成这场战役“乱”的直接责任人就是刘伯承。

战争开始阶段,印度军队在前苏联和美国两个国家双重支持下,非常迅速的在主战场,也就是喜马拉雅山麦克马洪线雪山营地建立了居高临下的指挥部,坐镇指挥的是考尔中将。而我军为了爬山,部队只得留下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搬运的物资,轻装前进。

为防万一,最先出发的部队派出尖兵通常要拉成几里路的长蛇阵,从尖兵连、尖兵排、尖兵班到尖兵组,都隔着相当一段距离,就连尖兵组的三个人,也还要再次分开走,最前面的一个战士用铁锹敲击冰雪,刨出一个脚窝,往前挪动一只脚,再刨出第二个小坑。动作要格外小心,稍有大意,震裂了冰层,刹那间便会大祸临头———冰雪迅速炸裂,崩溃塌陷。

在中央军委的作战会议上,刘伯承说,青藏高原我没去过。不过根据经验,有水必有路。兵无常势,我们是否可以换一种思路,沿着水流的方向行进,说不定还是一支奇兵呢。毛主席当即同意此方法:正面继续由小股部队佯攻,继续迷惑敌人。为慎重起见,先由一个师寻水探路,隐蔽接敌,成功后,再由大部队跟进。

这个师选定了中国、印度、锡金三国交界的东线亚东,那里尚未交火,不大引人注意,但是印度已经有兵力驻守。我军先遣团在前面开路。刚出发时指战员们的高原反应还是很明显的:迈不动步,喘不上气,体弱的战士往往要拉着马尾巴才能前进。

但走着走着,冰雪没了,脚步轻了,呼吸畅了;走着走着,皮大衣脱了,棉衣也穿不住了,路边草木也绿了;走着走着,看到一望无际的稻田……侦察员回来报告:前面已到锡金国境。

但在边境线上锡金士兵却阻止我军,不让通行。恰巧这时我们看见有少数印度军人从其境内逃跑,便义正辞严地质问锡金士兵:同样是友好邻邦,为什么允许印度人通行,而阻拦我们?他们支支吾吾答不上来。指挥员将手一挥,战士们便迅猛追击过去……

战事进行得顺利极了:等候在麦克马洪线前沿与中国军队决战的印度军队,做梦也不可能想到在他们屁股后边竟然出现了中国军队,吓得他们仓皇而逃,溃不成军。除二战时曾打败过日军、被夸赞为“印度的骄傲”的那个营稍微有些战斗力,打得比较顽强外,其余皆稍触即溃。

由于战争发展的太快,大大的出乎敌军和我军双方预料,战场一时出现混乱:印度侵略军的后院起火,晕头转向,乱作一团。甚至连考尔中将也由于信息不通,还乘坐前苏联先进的米-8直升飞机和美国军事顾问一起贸然视察亚东一线。刚下飞机,便遇上我军,差点当了俘虏。他们急忙扒上牛车仓皇逃命,丢下座机给我军当了战利品。

我军先头部队孤军深入,在后续部队尚未到达的情况下,为抓住战机、扩大战果,遂分兵歼敌,也导致战斗序列散乱。但在同样乱的情况下,我军是形散而神不散,各自为战,士气高昂。

像战斗英雄庞国兴(陕北人)就是在追击中与部队失散的情况下,根据军衔大小,又先后与兄弟部队两名同样与原部队失去联系的、彼此互不相识的战士组成战斗小组(他是下士任组长,另两名战士分别是上等兵和列兵,为组员),不失时机地歼敌立功的。而印军则是风声鹤唳、草木皆兵,成了一群乱撞的无头苍蝇。

东线我军的成功,立即在西线、中线产生连锁反应,我军风扫残云,气吞江河,战事只进行了十多天,先锋部队便推进到距新德里只有300多公里的地方。印度首都一片惊慌,大街上修筑工事,市民们争相出逃。

就在印度举国慌乱之际,毛主席审时度势作出了撤军的决定。我军返回传统习惯线(即实际控制线),并主动后撤20公里,与印军脱离了接触。(大国资讯)
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