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 史海钩沉

历史故事——南诏国与大唐的天宝战争。

2019-02-12     来源:大国资讯   

天宝战争正式爆发,杨国忠期盼已久的军功眼看就要有了,只可惜,后来的战争跟当初的设想完全不是一回事。战争一开始,阁罗凤就攻破了姚州都督府杀死了张虔陀,接着攻陷了安宁,迫使何履光退兵。

阁罗凤一面与唐军作战,一边向唐朝廷申诉,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,希望能够与唐停战,可是朝廷这边毫无回信,反而派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大军征讨南诏。鲜于仲通率唐军从曲州,靖州向洱海进发,途中阁罗凤两次派使求和,详细说明张虔陀当众凌辱南诏王妃被杀的缘由,并提出归还俘虏和占领的唐朝姚州、安宁等地谢罪。又说现今吐蕃蠢蠢欲动,对南诏威逼利诱,现在南诏一心向唐,要是不能求和,南诏只有投降吐蕃,“云南恐非唐有”。鲜于仲通拒绝了南诏求和。南诏转而向吐蕃求救。结果唐军大败,六万人战死,一万多人被俘,鲜于仲通“仅以身免”。这一役是唐朝西南形势的大转折,唐朝在西南百年经营功亏一篑,西南防线全线崩溃,吐蕃和南诏的兵锋进入四川边境,威逼成都。从此南诏割据局面形成。

对于南诏来说,这一战更是具有决定意义,在此战之前,阁罗凤不断写信给鲜于仲通解释原因,说明他对战胜唐军毫无信心,但此战之后阁罗凤发现唐军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无敌,战争胜利后整个南诏国一片欢腾。而那个打了败仗的鲜于仲通,居然被杨国忠谎报为胜利,升任了京兆府尹。

既然一次不赢,唐朝就决定来第二次,但是百姓眼见前往南诏伤亡惨重,都不愿意当兵,朝廷只好大规模强征,官府分道捕人,搞得京畿重地人心惶惶,大诗人杜甫为此写了《兵车行》,描述了朝廷拉丁的惨状。

751年,唐朝再次发兵三万征南诏,这次结果是三万唐军全军覆没,连主帅都被擒了,阁罗凤亲自埋葬大唐死难将士,并写下了“叛唐不得已而为之”的字句,说明自己是被迫反抗,并再次写信前往长安,表示愿意求和。然而自高自大的唐朝一向视南诏为“边蛮”,对这种善意视而不见。

754 年六月,唐朝征发战斗大军十余万,后勤辎重部队十万及数十万民夫征南诏。由剑南留后李宓等人兵分三路分头进攻。但是这次唐军败的更惨,一路上不断遭到当地部族劫掠辎重,后勤粮道几乎断绝。唐军陷入云南雨林和瘴气之中疫死过半。习惯阵战的唐军对山林作战完全摸不着头脑。南诏为了打败唐军,甚至利用西南瘴气将唐军引入栎树林后使唐军中毒。唐军在退兵途中又遭到南诏和吐蕃的追击,最终在太和城(今大理太和村)一带全军覆没,李宓投江而亡。史载唐军“汉血成川,积尸雍水,三军溃败,元帅沉江”。

大唐在短短数年间三次攻南诏,战死二十余万,败的相当彻底,而且这还是作战部队,至于和作战部队人数差不多的那些辎重部队和民夫,根本就没有统计,但是连拥有战马的士兵和主帅都被擒被杀,民工活下来的也不会多。北宋科学家沈括曾经说过“若兴师十万,辎重三分之一,止得驻战之卒七万,已用三十万人运粮。”可见在宋代,民夫的数量是士兵的四倍多,在运输技术落后的唐代。这个比例可能会更高,民夫伤亡在五十万以上。此一战唐朝元气大伤,彻底丧失了进攻南诏的能力,只好承认其自立的现实。

唐攻南诏已经尽了全力,这场由杨国忠急于立功,边将张虔陀贪功好色,节度使鲜于仲通“性偏急,失蛮夷心”,在当地横征暴敛引起的战争终于使人们看到了盛世之下大唐的虚弱,唐朝彻底丧失了对于各个藩镇的威信。不久,安禄山断然在范阳起兵叛乱。在云南死伤大半的朝廷无兵可用,大量强征的平民战斗力奇低无比,大唐盛世的终结已经不可避免。

传说唐军两次大败,唐朝再派兵二十万,再次前来攻打大理。南诏军队因为两次大胜,有些轻敌,竟然节节败退。突然,遇到一个老人,告诉阁罗凤:“你们已经败了,若要挽回败局,就赶紧造十一面观音像,以香敬之,唐军将手足俱软,束手就擒!”阁罗凤听了,立即派人造了十一面观音像,以香敬观音,请观音护持南诏,护土安民。果然,次日与唐军交战,唐军手足俱软,兵器都抬不起来,被南诏军队杀死不计其数。南诏大胜之后,阁罗凤修万人冢,祭曰:“吾所诛者敌人,吾所祭者义士也!”随后,阁罗凤去追寻老人,只见老人站在一块巨石之上,忽然不见。他令人将巨石抬起,只见下面有十一面观音像,于是,将观音像迎回来,长期供奉。也有传说,是观音托梦阁罗凤,铸十一面观音像,才退敌军,拯救了南诏国。

十一面观音,共十一张面孔,分五层排列。一面,化恶有情;二面慈面,化善有情;三面寂静面,化导出世净业。这三面教化三界便有九面。第十面为暴笑面,表示教化事业需要有极大威严和极大意志方能无懈而有成就。最上一面为佛地,功德圆满。

崇圣寺始建于南诏国,东对洱海,西靠苍山,位于云南省大理古城北约一公里处,点苍山麓,洱海之滨。历史上有9位大理皇帝在崇圣寺出家,在金庸武侠小说《天龙八部》中称为“天龙寺”。崇圣寺曾以五大重器(三塔、南诏建极大钟、雨铜观音像、三圣金像、“佛都”匾)闻名于世,但崇圣寺与另外的四大重器均毁于历代的战火及自然灾害。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(公元824—859年),先建了大塔“千寻塔”,高69.13米,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,共16层。稍后又建了南、北小塔,均高42.19米,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,都是10级。修建三塔,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,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,是大理古为“泽国多水患”(大国资讯)


推荐阅读